溶氧仪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溶氧仪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在网上慢慢地享受艺术

发布时间:2020-01-15 01:09:46 阅读: 来源:溶氧仪厂家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关于这一点,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有话要说。

陆建松参与了国家博物馆等40多家博物馆的设计和规划,他认为,相比较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技术方面的应用,国内的博物馆实在走得太慢了。“新技术正成为国外博物馆拓展服务的工具,而国内的博物馆却仍然停留在办展览就是服务公众、就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机会的阶段,甚至连博物馆的网站也办得乏善可陈。”

办博物馆不只是办展览

打开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网站,只见最显眼的位置上有个栏目,让你选择自己属于哪种参观对象。如果是3岁到18岁的个人,博物馆会推荐3种不同的参观路线;如果是家庭,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参观路线和家庭参观活动,每周更新一次。而在大英博物馆首页,则有专门的儿童在线,方便儿童通过“历史文化发现之旅”寻找感兴趣的参观方向。

但在中国的博物馆主页上,除了展品介绍和楼层分布图外,能吸引未成年观众的内容几乎为零。陆建松教授说,现在任何时候想去博物馆都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在数量上,上海有近200家博物馆,全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超过3000家。但去博物馆之前想要设定一下参观路线,那就难了;如果还想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游览路线,那就更难了。“基本上不逛完整个博物馆是不会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如果想在网上博物馆“预览”一番,那也不容易不管国家博物馆还是上海博物馆或者著名的南京博物院,网上展品只有掰着手指头就能够数清的几件。

“中国的博物馆向来以收藏和研究为主要目的,新技术对于国内博物馆的影响,大概只体现在布展方面,公众科普和教育似乎并不是博物馆的服务项目”,陆建松教授感觉十分无奈,他曾经向一些博物馆负责人提过建议,但他们的反应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办几次展览自然起到教育功能了”。

教育是博物馆的一大功能,记者了解到,我国近年来也十分强调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连续多年在这方面的投入都达到20亿元左右,但到最后都变成了“多办几次展览”。陆建松教授叹气:“根据调查,再好的展览,一般观众也就看个两次,会去看第三次的少之又少。”

博物馆“上线”覆盖更多人

从事网络博物馆项目研究的复旦大学郑奕博士告诉记者,对国外不少著名的博物馆来说,网站已成为博物馆功能发挥不可缺失的一环,引导他们更富有成效地前去考察。更重要的是,网站为那些不能前往的公众提供了相对公允的学习体验机会,尽可能地实现博物馆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

以史密森博物学院网站为例,2009年该网站的年访问量就高达1.88亿人次,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可在史密森主页上通过“谷歌翻译”选择浏览语言,共有50国语言之多。

去年下半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0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改版后的网站全面上线,号称要成为“观众乐于访问的艺术殿堂”。工作人员为此次网站改版上传了多达200万件的藏品图片和文本信息,几乎涵盖了该馆所有馆藏。

从收藏到激发创意和灵感

最近一份关于参观者的调查显示,观众更愿意使用网站的便捷功能实现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中学习的愿望。而对于先行一步的博物馆来说,技术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把博物馆“搬”到网上,建设虚拟博物馆。

不少艺术博物馆正在设法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人们回归“慢慢地生活”。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就说,他们推出了一些项目,鼓励人们在网上预约研究某个展品,尤其鼓励全家人一起来,花费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研究某一件艺术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服务,当然也鼓励他们自己讨论,进而让“慢慢地享受艺术”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和参观者事先计划好行程,这也许就是技术从快到慢的一种奇妙的影响。”

而现代艺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线上课程是,由艺术家来教授人们如何在iPhone上或者iPad上用画笔作画,这个课程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说:“你很难想象,我们最近的一个关于战后美术作品的课程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来参加,从伊斯坦布尔到纽约的郊区,这些线上课程的学员们甚至一起相约见面,或者看展览,然后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他们的经历。”

新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从事艺术教育以及科普工作的可能性,陆建松教授认为,博物馆正在从艺术品收藏转变为激发人们的创意和灵感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些,网络技术是个更好的中介。比如在appstore,最热门的下载中就有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artmuseum”这个软件里有该博物馆馆藏的近两千件艺术品包括介绍。“关键在于,你让技术去做了什么。”陆建松教授说。

本报记者 姜澎

名医汇

名医汇

名医汇